
日本大黄蜂
日本大黄蜂,胡峰属,胡峰科,是世界上个头最大的黄蜂,其他种类的大黄蜂以及像螳螂一样的较大型昆虫都无法与日本大黄蜂相比。
日本大黄蜂对敌人绝对是残酷无情,它们的针刺巨长,达到6.35毫米,排出的毒液是一种腐蚀力极强的酶,能够分解人体组织,素有“来自地狱的大黄蜂”之称。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日本大黄蜂
- 拉丁学名:Vespa mandarina japonica
- 别称:大麻雀蜂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门:有颚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纲:有翅亚纲
- 目:膜翅目
- 亚目:细腰亚目
- 科:胡峰科
- 属:胡峰属
- 分布区域:日本
习性
日本大黄蜂一生营巢而居。蜂群中有蜂后、工蜂(雌性)和雄蜂。蜂后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交配时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于工蜂增多,蜂巢会逐渐扩大。工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一般气温在12~13℃时,日本大黄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在500米範围内,日本大黄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介绍
日本大黄蜂是种毒性极强的蜂类动物。成年日本大黄蜂体长约1.6英寸(4厘米),翼展约2.5英寸(6厘米)。这种大黄蜂被日本当地居民称之为“大麻雀蜂”。
剋星与天敌
日本大黄蜂VS欧洲蜜蜂欧洲蜜蜂是日本大黄蜂最喜欢攻击的目标,由于欧洲蜜蜂产蜜量大,所以50年前,日本蜂农引进了这一品种。可是由于它们不是日本本地产的品种,没有防御日本大黄蜂攻击的能力。一旦一只进行巡逻侦察的大黄蜂发现了蜜蜂巢穴,它就会在蜜蜂巢上做上记号,是一种被称为信息素的体内化学物质,这样它就飞回去召来援兵进行攻击。不一会儿,几十只日本大黄蜂就会飞来,它们的个头是欧洲蜜蜂的5倍。令人替欧洲蜜蜂着急的是,它们不会群体作战,而是一对一与日本大黄蜂决斗,结果可想而知。欧洲蜜蜂绝对不是日本大黄蜂的对手,日本大黄蜂只需一口就能把欧洲蜜蜂的头咬掉,一只日本大黄蜂可以在一分钟里杀死40只欧洲蜜蜂,30只至40只大黄蜂在不到3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3万只欧洲蜜蜂,速度令人惊讶。当所有的欧洲成年蜜蜂被消灭后,它们的幼虫就会成为大黄蜂下一代的美食。大黄蜂VS本土蜜蜂比起日本大黄蜂来,日本蜜蜂是一种小型蜂,针刺也短得多,如果一对一作战,蜜蜂肯定不是大黄蜂的对手,但它们有自己的绝招,就是用“热球”焐死大黄蜂。一只日本大黄蜂侦察到日本蜜蜂的巢穴后,也会在上面做记号,但日本蜜蜂能够探测到敌人的到来,严阵以待,当大黄蜂再次飞来进行袭击时,于是群起而攻之。大约会有500只蜜蜂把一只大黄蜂团团围住,形成一个紧密的圆球,蜜蜂并不用针刺攻击大黄蜂,也不用嘴咬,而是不断振动自己的飞行肌发出热量,圆球中心的温度5分钟就上升到47℃,这正好超过了大黄蜂对热量的承受极限,那就是44℃至46℃,大黄蜂20分钟后就被热死,但这个温度不会伤害到日本蜜蜂,因为它们的承受上限是48℃至50℃。仅仅是4℃之差,就让日本蜜蜂在残酷的战争中胜出,战胜日本大黄蜂。日本大黄蜂VS凤头蜂鹰凤头蜂鹰会在每年夏天从印度和菲律宾迁徙到日本的山林,这里天气较凉爽且食物充足,雄鹰和雌鹰都全力餵养雏鹰,它们在林中四处搜寻食物,包括蜥蜴、蛇、青蛙等。夏天,是雏鹰发育的关键时期,虽然青蛙可以用来餵雏鹰,但成鹰通常会把部分肉块摆在雏鹰够不着的地方。这是凤头蜂鹰利用青蛙肉做饵,要扑杀的对手是日本大黄蜂。因为凤头蜂鹰已发展出抵御大黄蜂螫咬的秘招。一只侦察蜂发现肉块后忍不住带一些回巢,凤头蜂鹰便尾随而去。日本大黄蜂可以释放出毒液令凤头蜂鹰身受重伤,甚至死亡。但凤头蜂鹰一现身,蜂群就立刻骚动起来。它们并未发动攻击,原因可能在于凤头蜂鹰的羽毛,凤头蜂鹰的羽毛内含有天然的驱蜂剂。但究竟如何分泌,至今仍然是个谜。凤头蜂鹰不能停留太久,必须把握时间,儘可能搜刮大黄蜂的幼虫。搜刮到后,它们将迅速把这些幼虫带回自己的巢穴,餵养雏鹰。大黄蜂的幼虫富含蛋白质,对雏鹰的成长非常有利。危害
日本大黄蜂一般不攻击人,可是一旦被它用刺刺中,那就极度疼痛。据日本香川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他曾被一只日本大黄蜂刺中,感觉就像一枚火红的钉子扎进了肉里。被大黄蜂刺中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死亡,日本每年约有40人死于大黄蜂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对大黄蜂的毒液过敏所致。